近期,A股加速上涨,沪指突破2021年2月的高点3731.69点,一度触及3741.29点,创2015年8月以来的新高。A股的强势表现引发市场关注。纵观2025年年初至今,全球股市中,韩国综合指数(涨32.4%)、恒生指数(涨25.6%)、德国DAX(涨22.1%)均涨超20%,A股经历了3年熊市后,于2024年9月下旬扭转趋势,其中中证1000指数和中证500指数年初以来分别累计上涨17.8%和13.0%,涨幅相对靠前。比较而言,沪深300指数和上证50指数年初以来累计上涨幅度相对较小,分别为6.0%和4.4%。
A股市场本轮上涨主要由估值驱动。在无风险利率低位运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1.65%~1.80%的区间内)的背景下,股票市场凭借分红优势(当前沪深300指数股息率为2.76%、万得全A股息率为1.93%),以及中央汇金护盘、政策增量资金引导等,持续吸引增量资金流入。例如,保险、社保等机构资金配置股票资产的比重逐步上升。
估值因素还有多大驱动力量?本文将从估值水平、分红、股债性价比等维度进行分析。
从市盈率角度来看,代表A股核心资产的沪深300指数和上证50指数,当前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13.5倍和11.6倍,处于历史75%~85%分位水平。然而,与同期海外主要核心股指相比,A股核心指数的市盈率绝对值并不高。例如,美国标普500指数滚动市盈率为28.6倍,处于历史87%分位;英国富时100指数滚动市盈率为20倍,处于历史69%分位;日经225指数滚动市盈率为20.1倍,处于历史66.6%分位。另外,代表中国成长与科技板块的创业板指数和科创50指数,滚动市盈率分别为37.1倍和149.5倍,分别处于历史30.2%和99.7%分位水平。对比海外主要科技指数,如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市盈率为41.4倍,处于历史69.5%分位),可以发现,国内科技及成长板块的估值已不具备明显优势。
从风险溢价率角度来看,指数风险溢价率越高,其相比国债的投资回报率越高(风险溢价率=1/市盈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近8年来,沪深300指数处于极端低位时,风险溢价率处于6.5%~7.0%的水平,这意味着沪深300指数风险溢价率超过6.5%,往往对应着大级别的做多机会,如2024年8月、2025年4月,沪深300指数风险溢价率触及6.5%,随后便展开了较强的趋势性行情。截至8月18日收盘,沪深300指数风险溢价率为5.6%,处于64.7%历史分位的较高水平。相较国债,沪深300指数仍然具有较高的配置性价比。
从股息率角度来看,当前,沪深300指数股息率为2.69%,处于历史68.1%分位水平,表明A股核心资产的分红回报可观。我们以标普500指数为对标,该指数作为美大盘股的代表,成分股涵盖美国500家顶尖上市公司,市值占比约80%。2016年,标普500指数股息率尚在2%以上,而随着牛市行情的持续,当前股息率已经降至1.18%一线。
历史经验显示,股息率下降往往与市场走强相伴,且并非行情终结的信号。目前,沪深300指数股息率(2.69%)仍显著高于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1.65%~1.80%),对追求稳定收益的保险等机构资金而言,其配置吸引力依然较强。若从长期上涨空间进行粗略估算,在成分股分红总额不变的情况下,沪深300指数股息率降至与当前无风险利率相当的水平(约1.75%),则对应指数点位在6500点。
综合分析,A股本轮上涨主要由估值驱动,核心逻辑在于低利率环境下,股票资产高股息的吸引力较强以及政策引导的增量资金持续流入。目前,指数走势显著分化,代表核心资产的沪深300指数和上证50指数的绝对估值低于海外核心指数,而成长板块如科创50指数、创业板指数、中证1000指数的估值已处于高位。测算显示,若核心资产估值向海外市场靠拢(PE锚定20倍),沪深300指数和上证50指数还有30%~60%的上行空间;若股息率降至无风险利率水平(1.75%附近),对应的沪深300指数的上涨空间约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