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 刘德炳
单船迎检时间节省35分钟,在船检查时间由4小时压缩至2.5小时,为船方节省成本3万-4万元/艘;海域使用权审批时间由117天压缩至73天,效率提升38%……在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曹妃甸片区,一系列自贸速度记录见证了我国自贸区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新进展,最终为多方面带来巨大的效益。
自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全国已建设运行22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自贸区雁阵发展格局。自贸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占全国约五分之一的进出口总额,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局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对自贸区建设工作作出系统部署。这意味着自贸试验区建设迎来了新一轮“升级”时刻。当下,自贸区建设进展如何?怎样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下一步该如何发力?
作为我国自贸区建设的一个缩影,2019年8月30日,河北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涵盖雄安片区、正定片区、曹妃甸片区、大兴机场片区,总面积119.97平方公里。其中,河北自贸试验区曹妃甸片区建设进展迅速,多项指标在全省位居前列。
日前,中国工业报走进河北自贸试验区曹妃甸片区,现场调研见证了当地建设自贸试验区的生动实践,以及下一步全方位升级发展的思考和布局。
30条全国性创新经验铸就高效代名词
通过一系列创新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片区的政务服务效能和营商环境,主要体现在“时间大幅缩短、成本显著降低、要素高效流动、产业加速集聚”四个维度。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贸区在制度创新方面进行探索是重要使命。
河北唐山市曹妃甸经开区(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冯磊向中国工业报表示,河北自贸试验区曹妃甸片区始终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通过近六年的探索,曹妃甸片区各领域创新举措频出,围绕投资、贸易、运输、资金、人员“五自由”和数据流动“一便利”,累计推出235项自主创新举措,共30项案例获国家层面和相关专业机构认可,48项创新案例在河北省复制推广,金融领域实现“首单”突破35项。其中,“国际航行船舶‘模块化’检查机制”成功入选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海事静态业务集成办理新模式”“京津冀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两项创新案例入选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
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曹妃甸片区自由办、一窗办、自主办”在京津冀政务服务合作工作简报刊发,“京津冀搬迁企业认证服务‘三全’新举措”等案例入选第二届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创新案例”;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全国首创保税混矿代理收汇和境内划转业务”获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
在法治建设方面,“‘枫桥式’行政复议调解新模式”“自贸区执行案件集约办理新模式”入选《2023—2024年重要制度创新案例成果汇编》。
在曹妃甸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屏幕上,一个个三角形符号在缓缓移动。曹妃甸海事局综合业务处姚亚威告诉中国工业报,三角形符号代表一个个进港的船舶,船舶停靠时间越长,成本越高,也会影响港区的货物流通效率。
姚亚威表示,曹妃甸海事局创新打造“国际航行船舶‘模块化’检查机制”,将海事检查流程优化为“选、验、查、签”四个步骤,划分10个模块实施标准化检查,单船迎检时间节省35分钟,在船检查时间由4小时压缩至2.5小时,为船方节省成本2万-3万元/艘,大幅提升了船舶检查效率,降低船舶因安全不合规造成船期延误的风险,成功入选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

“曹妃甸海事局‘海事静态业务集成办理新模式’整合37项海事政务事项集中办理,将9类17项业务由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办理。”姚亚威表示,改革后一次性办结率提升至85%,申请材料缩减50%,船舶办证时间缩短60%。
河北唐山市曹妃甸自贸局局长孙从广表示,通过一系列创新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片区的政务服务效能和营商环境,主要体现在“时间大幅缩短、成本显著降低、要素高效流动、产业加速集聚”四个维度。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良性共振
制度创新破解堵点,要素流动激活市场,产业集聚形成能级跃升,最终形成“痛点突破→要素激活→产业集聚→能级跃升”螺旋上升的闭环。
根据《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曹妃甸片区重点发展国际大宗商品贸易、港航服务、能源储配、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建设东北亚经济合作引领区、临港经济创新示范区。
曹妃甸片区根据总体方案要求,依托港口、区位、产业等方面优势,重点发展国际大宗商品贸易、能源储配、港航服务、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四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国际大宗商品贸易方面:中国五矿曹妃甸国际矿石交易中心项目已投产运营,铁矿石保税筛分业务顺利开展;河北省唯一一家河北自贸区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挂牌运营,已获批25种交易品种。
能源储配方面:四大储备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煤炭储备基地国储项目进行料棚和廊道等建设,原油储备基地一期工程进场施工,天然气储备基地新天LNG接收站已建成运营八个储罐,矿石储备基地一期工程加快建设。在新天唐山LNG接收站,一个个可容纳20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的大储罐屹立在海岸边。曹妃甸新天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经营计划部经理张丽坚向中国工业报表示,接收站年供气能力约70亿立方米,有力地保障了京津冀区域的能源安全。
港航服务方面:已建有矿石、煤炭、原油、LNG等生产性泊位105个,40万吨船舶泊位2个,年设计通过能力4.93亿吨;开通国内外定期航线30余条,可直达日、韩、英、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依托自贸区政策优势,注册内外贸船舶202条。
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华润电力、北京金隅、北京巴威、大金重工等30多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相继落户。巴威装备制造唐山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窦洪炎告诉中国工业报,从北京搬到曹妃甸后,享受到自贸试验区便捷的注册等服务,在深化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扎根本土,不仅与华润电力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同时与当地90余家供应商进行业务往来,带动周边企业申请压力容器制造许可,不断强化深度合作关系。此外,港口优势也使得公司原材料进口成本有所降低。
四大主导产业的发展吸引了更多市场主体入驻,实现大宗商品贸易、物流等领域税源回归。自片区挂牌以来,累计新增市场主体12695家,累计增加税收180.12亿元,进出口总额连续五年增长。
“曹妃甸片区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区域经济活力。”冯磊表示,2024年,曹妃甸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20.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1.06亿元,进出口总额700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568亿元,增长6.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主要经济指标排名省、市前列。
“制度创新带来的效率变革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孙从广表示,这表明,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不是“两张皮”,而是“钥匙与锁”的关系。制度创新破解堵点,要素流动激活市场,产业集聚形成能级跃升,最终形成“痛点突破→要素激活→产业集聚→能级跃升”螺旋上升的闭环。
在对接对标国内外先进经验中不断突破
紧紧围绕自身优势和产业进行有益探索,并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与国内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交流互动,探索出了“合而不同,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自贸区建设的重要方向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曹妃甸片区重点在投资自由领域、金融开放创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贸易便利化领域进行创新突破。
为了更加精准把握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经贸规则要求,曹妃甸片区聚焦打造省内首家聚焦RCEP经贸合作的综合性企业服务平台——RCEP唐山企业服务中心,同时加挂“曹妃甸国际贸易综合服务中心”牌子,吸纳唐山(曹妃甸自贸区)移民事务服务中心入驻办公,为外向型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助力企业用足用好RCEP红利,综合提升曹妃甸片区营商环境。挂牌以来,中心累计办理业务22199次,受理咨询1471次。
在RCEP唐山企业服务中心大楼,一台款式新颖的ATM机映入眼帘。唐山(曹妃甸自贸区)移民事务服务中心张仔靓向中国工业报表示,这是全省首台“离行式”外币自助兑换机,外国人入境后,可以在机器上轻松地兑现人民币和本国货币,使用货币更加方便。
来源:摄图网
除此之外,今年5月,曹妃甸片区推动全省首家移民事务服务中心——唐山(曹妃甸自贸区)移民事务服务中心入驻办公,截至目前已为外籍船员办理停留签证2086本,为在唐山的留学生办理居留许可168本,为年进出4000余艘次的外籍船舶节省物流时间60%,打造了移民事务服务“唐山样本”,该做法也被国家移民局推广。
冯磊表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更好发挥曹妃甸自身大港口、大工业的优势,更加精准地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进一步提升了曹妃甸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曹妃甸自贸局副局长姚会军表示,曹妃甸片区高度重视全国先进经验的复制推广,在“学、研、用”三个维度上构建起一套立体化、常态化、精准化的复制推广机制,推动制度创新由“盆景”变“风景”,由“单点”汇“矩阵”。
截至目前,《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具备实施条件的55项实施率达到100%;逐项推进国务院及各部委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落地应用后的先进经验做法有力推动了曹妃甸片区的发展。
北京乾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自由贸易区业务部负责人王兴尧律师告诉中国工业报,河北自贸试验区曹妃甸片区紧紧围绕自身优势和产业,在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并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与国内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交流互动,借鉴学习,探索出了“合而不同,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自贸区迎来新一轮“升级”时刻
随着自贸区新一轮“升级”时刻的到来,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发展必然向纵深领域挺进。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自贸区建设迎来了新一轮“升级”时刻。
“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为曹妃甸片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冯磊表示,曹妃甸片区肩负着为河北、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使命,必须进一步推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制度创新成果。
孙从广表示,经过认真学习研究、充分挖掘市场主体需求,曹妃甸片区下一步要在加强改革整体谋划、系统集成创新和在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上发力,聚力推动保税LNG加注、保税燃料油权限下放、含金矿砂混配业务、做实联动创新区、全产业链集成创新等五项重点事项落地。
下一步,曹妃甸片区将坚持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聚焦以“五自由一便利”(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信息快捷联通)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重点建设“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四位一体、与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型开放先行区,形成一批曹妃甸创新成果,用“场景思维”重构政府流程,聚力将曹妃甸片区建设成东北亚经济合作引领区和临港经济创新示范区。
《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重点强调,要进行首创式、集成式创新。
对此,曹妃甸自贸局副局长程鹏向中国工业报表示,曹妃甸片区的理解是,在制度规则、业务模式等方面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推出具有先行先试意义的创新举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曹妃甸经验”;打破部门、领域、环节的壁垒,将分散的创新点串联整合,形成跨部门、多领域系统集成的创新合力,提升整体改革发展效能。
程鹏表示,下一步,曹妃甸片区将结合深水大港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承载区定位以及产业基础,在国际大宗商品贸易、港航服务、跨境能源储配等领域开展首创性探索。
王兴尧表示,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关键点就是要各有特色,在不同领域进行制度创新并应用于全国,河北自贸试验区曹妃甸片区发展得好、发展得快正得益于此,下一步要继续保持定位准确、聚集主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自贸区的改革发展需要形成系统合力,”冯磊表示,曹妃甸片区下一阶段将把“多点开花式创新”升级为“系统性重构”,重点在投资、贸易、金融、运输、人才、数据六大维度同步发力,形成贯通准入、运营、退出全生命周期的制度矩阵,而非单点突破,确保改革形成系统合力,取得更多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