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金融+公用板块分析
存量转债发行人归属于大金融+公用板块部分:1)营收同比普遍改善,环比公用事业表现亮眼;2)归母净利润同比交通运输表现亮眼,环比普遍下跌;3)销售净利率总体表现较为乐观,公用事业、建筑装饰、交通运输行业同比环比均上涨;4)今年以来银行业存续转债样本及其正股样本均收跌,转债跌幅大于正股跌幅;非银金融、交通运输和环保行业存续转债样本、正股样本均收涨,均为正股进攻性显著,转债体现出不俗的跟随上涨能力。
后市观点及投资策略
上周(11.27-12.1)美元企稳的同时,各期限美债收益率继续下探。美债10Y拆开来看实际利率和平准通胀率各贡献约20-30bp,相对均衡,同期美股逼近历史新高,美国股债汇三升,美元资产在上周相对更受青睐;日元同欧元的变化,印证了我们前期月报中,关于欧元底部较日元更加不透明的观点:日元还在反弹趋势中,欧元似乎已经开始触顶回落。我们一直认为,基于以往经验,日央行本轮周期的核心策略是希望拖延并等到欧美降息,当前这一概率正在增加,我们期待日元最终回到2022年5月以来的震荡中枢位置135日元/美元附近,这会帮助日本核心通胀控制在4%以下,以让日央行货币政策有更多的操作空间。观点:美债10Y目前接近震荡区间底部区域,预计或迎来反弹;大宗商品继续看好,尤其目前探底震荡的原油,预计将迎来反转。
权益市场除美国三大股指飘红以外,欧洲德、法、英核心指数表现良好,日股横盘,或因性价比较前期有所下降,目前市盈率接近20倍。国内宽基指数承压,科创50、中证500、中证1000周K勉强收红。观点:整体来说,我们对2024年权益/转债市场维持乐观判断,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正在动能切换,制造业单核驱动将转化为制造业、服务业双核驱动的结构,制造业“走出去”与服务业“引进来”并举,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伴随美国大选前中美关系止跌企稳,2024年将迎来加入CPTPP、DEPA等更高标准自贸协议的历史窗口期,或成为明年重要的市场催化因素之一。我们同时充分意识到,动能切换将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但对恢复资本市场信心、恢复对中国中长期可持续中高速增长的信心至关重要。
转债策略角度,在中长期相对乐观的宏观判断基础上,考虑到转债的特有属性和组合上的角色定位,策略选择上我们仍倾向“反脆弱”的哑铃策略,即配置高价、低价标的,自下而上的择票尤为重要。根据我们统计,相较一个月以前:1)低价(下三等分)同平衡(中三等分)相比较,规模加权均价都出现下行,但低价是由于平价引起的,平衡是由于溢价率引起的;同为探底,结构上低价优于平衡;2)高价(上三等分)同平衡(中三等分)相比较,规模加权平价都出现反弹,溢价率都被动压缩,高价价格是抬升的,平衡价格是下降的;同为反弹,结构上高价优于平衡。
风险提示:(1)正股退市和信用违约风险;(2)流动性环境收紧风险;(3)权益市场超跌风险;(4)地缘政治危机影响;(5)行业政策调控超预期。
转债三季报盘点:大金融+公用板块
营收同比普遍改善,环比公用事业表现亮眼。同比来看,大金融+公用各细分领域的营收均实现正增长,其中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环保的涨幅较大,同比上涨均超过10%;涨幅最小的为银行,同比+1.31%。银行、非银金融、建筑装饰环比下跌,跌幅最大的为银行,环比-4.57%;其余行业环比上涨,涨幅最大的为公用事业,环比+10.85%。
归母净利润同比交通运输表现亮眼,环比普遍下跌。同比来看,除了公用事业和环保有一定的下跌,其余行业同比均实现正增长,涨幅最大的为交通运输行业,同比+317.97%。环比来看,除了公用事业环比+5.24%,其余行业均下跌,跌幅最大的为交通运输行业,环比-64.42%。

销售净利率总体表现较为乐观,公用事业、建筑装饰、交通运输行业同比环比均上涨。同比来看,除非银金融和环保行业外,其他行业同比均有所上涨,交通运输行业涨幅最大,为3.90%,其中非银金融行业跌幅最大,跌幅为1.40%,;环比来看,公用事业行业涨幅最大,为2.70%,非银金融行业跌幅较大,跌幅为3.81%。

银行业承压,非银金融行业表现亮眼。2023年以来,银行业存续转债样本及其正股样本均收跌,转债跌幅大于正股跌幅;非银金融、交通运输和环保行业存续转债样本、正股样本均收涨,均为正股进攻性显著,转债体现出不俗的跟随上涨能力。

周度市场回顾
权益市场方面,上周(11月27日-12月1日)权益市场整体下跌:上证综指累计下跌0.31%,收报3031.64点;深证成指累计下跌1.21%,收报9720.57点;创业板指累计下跌0.60%,收报1926.28点;沪深300累计下跌1.56%,收报3482.88点。转债市场方面,转债市场整体下跌,下跌幅达0.02%,收报390.99点。

2.1. 权益市场整体下跌,多行业收跌
上周(11月27日-12月1日)权益市场整体下跌,多指数收跌;两市日均成交额较上周缩量约908.77亿元至7984.51亿元,周度环比下降10.22%。
具体来看,周一(11月27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下跌0.30%、0.55%、0.61%;总体上个股上涨和下跌家数基本相当。沪深两市今日成交额8288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55亿。盘面上,汽车零部件、光刻机、消费电子、智能驾驶等板块涨幅居前,短剧、房地产、减肥药、流感等板块跌幅居前。周二(11月28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上涨0.23%、0.49%、0.63%;总体上个股涨多跌少,全市场超3700只个股上涨,两市成交额7728亿,较上个交易日缩量560亿。盘面上,长安汽车概念、MR、供销社、汽车整车等板块涨幅居前,房地产、光刻机、养鸡、机场等板块跌幅居前。周三(11月29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下跌 0.56%、0.91%、1.06%;总体上个股跌多涨少,全市超3900只下跌,两市成交额7750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22亿。盘面上,贵金属、拼多多概念、第三代半导体、煤炭等板块涨幅居前,房地产、时空大数据、中药、供销社等板块跌幅居前。周四(11月30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上涨 0.26%,下跌0.18%,上涨0.24%;总体上个股跌多涨少,全市超3500只个股下跌,两市成交额7735亿,较上个交易日缩量15亿。盘面上,酒店旅游、燃气、流感、预制菜等板块涨幅居前;汽车零部件、第三代半导体、存储芯片、PCB等板块跌幅居前。周五(12月1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上涨 0.06%,下跌0.07%,上涨0.19%;总体上个股涨多跌少,全市超3000只个股上涨,两市成交额8341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606亿。盘面上,AIGC、短剧、游戏、影视等板块涨幅居前,民航、人形机器人、猪肉、重卡等板块跌幅居前。

行业方面,上周(11月27日-12月1日)31申万一级行业中12个行业收涨,其中2个行业涨幅超2%;煤炭、社会服务、传媒、通信、电子涨幅居前,分别上涨3.03%、2.98%、1.82%、1.80%、1.27%;房地产、美容护理、建筑材料、电力设备、家用电器跌幅居前,跌幅分别达4.89%、3.77%、3.37%、2.85%、2.19%。

2.2. 转债市场整体下跌,多行业收跌
上周(11月27日-12月1日)中证转债指数下跌0.02%,29个申万一级行业中10个行业收涨,其中行业涨幅超过2%的行业共1个。社会服务、煤炭、电子、交通运输、食品饮料涨幅居前,分别上涨19.65%、0.92%、0.72%、0.71%、0.52%;电力设备、建筑材料、农林牧渔、建筑装饰、通信跌幅居前,分别下跌1.07%、0.86%、0.83%、0.63%、0.59%。上周转债市场日均成交额为506.90亿元,大幅放量60.20亿元,环比变化13.48%;成交额前十位转债分别为特一转债、神通转债、中贝转债、华锋转债、大叶转债、吉视转债、万顺转债、福蓉转债、三羊转债、泰坦转债;周度前十转债成交额均值达73.34亿元,成交额首位达275.00亿元。从转债个券周度涨跌幅角度来看,约50.36%的个券上涨,约41.34%的个券涨幅在0-1%区间,9.03%的个券涨幅超2%。



转股溢价率方面,上周(11月27日-12月1日)全市场转股溢价率上涨,上周日均转股溢价率达51.06%,较上周上涨1.43pct。分价格区间来看,除100-110元和120元以上价格区间的转债日均转股溢价率走窄,其余价格区间转债转股溢价率均走阔,其中90元以下价格区间的转债日均溢价率走阔幅度最大,达2.79pcts。分平价区间来看,除110-120元和120元以上平价区间的转债日均转股溢价率走阔,其余价格区间转债转股溢价率均收窄,其中100-110元以上平价区间的转债收窄幅度最大,达1.67pcts。



从各行业溢价率变化来看,上周19个行业转股溢价率走阔,其中4个行业走阔幅度超2pcts;国防军工、交通运输、传媒、计算机、家用电器等行业走阔幅度居前,分别达4.93pct、3.94pct、3.69pct、2.88pct、1.61pct;社会服务、商贸零售、煤炭、医药生物、农林牧渔等行业走窄幅度居前,分别达-132.27pct、-11.19pct、-2.90pct、-1.74pct 、-1.56pct。

转股平价方面,本周11个行业平价有所走高,其中3个行业走阔幅度超2%;社会服务、煤炭、商贸零售、汽车、交通运输等行业走阔幅度居前,分别达46.14%、3.94%、2.31%、1.99%、1.78%;计算机、建筑材料、石油石化、传媒、国防军工等行业走窄幅度居前,分别达-4.64%、-2.09%、-1.83%、-1.79%、-1.74%。

上周(11月27日-12月1日)转债、正股市场周度加权平均涨跌幅、中位数均为负,且相对于正股,转债周度跌幅更小。从成交额来看,上周转债市场成交额环比上升13.48%,并位于2022年以来30.50%的分位数水平;对应正股市场成交额环比减少10.39%,位于2022年以来22.10%的分位数水平;正股、转债成交额分别缩量、放量,相对于正股,转债成交额涨幅更大且所处分位数水平更高。从股债涨跌数量占比来看,上周约38.91%的转债收涨,约39.37%的正股收涨;约51.58%的转债涨跌幅高于正股;相对于正股,转债个券能够实现的收益更高。综上所述,上周转债市场的交易情绪更优。
具体到交易日:周一(11月27日)转债的涨跌幅加权平均值、中位值均为正,正股的涨跌幅加权平均值、中位值均为负;转债成交额环比上涨13.74%,正股成交额环比上涨9.27%,分别位于2022年以来19.60%、32.80%的分位数水平;转债总体涨多跌少、正股总体涨少跌多,约62.67%、46.38%的转债、正股上涨,约61.31%的转债涨跌幅高于正股;总体上看,周一转债市场交易情绪更佳。周二(11月28日)转债、正股的涨跌幅加权平均值、中位值均为正,且转债涨幅更大;转债成交额环比上涨1.13%,正股成交额环比下跌-8.59%,分别位于2022年以来21.00%、17.60%的分位数水平;转债、正股总体涨多跌少,约77.60%、76.47%的转债、正股上涨,约65.61%的正股涨跌幅高于转债;总体上看,周二转债市场交易情绪更佳。周三(11月29日)转债、正股的涨跌幅加权平均值、中位值均为负,且正股跌幅更大;转债成交额环比上涨0.25%,正股成交额环比上涨2.69%,分别位于2022年以来21.40%、21.40%的分位数水平;转债、正股总体涨少跌多,约26.47%、24.43%的转债、正股上涨,约63.57%的转债涨跌幅高于正股;总体上看,周三转债市场交易情绪更佳。周四(11月30日)转债、正股的涨跌幅加权平均值、中位值均为负,且正股跌幅更大;转债成交额环比上涨17.34%,正股成交额环比下跌-2.71%,分别位于2022年以来36.70%、17.50%的分位数水平;转债、正股总体涨少跌多,约25.79%、26.47%的转债、正股上涨,约69.00%的转债涨跌幅高于正股;总体上看,周四转债市场交易情绪更佳。周五(12月1日)转债、正股的涨跌幅加权平均值、中位值均为正,且转债涨幅更大;转债成交额环比下跌-4.95%,正股成交额环比上涨1.27%,分别位于2022年以来30.80%、19.60%的分位数水平;转债、正股总体涨多跌少,约62.44%、54.07%的转债、正股上涨,约51.13%的转债涨跌幅高于正股;总体上看,周五转债市场交易情绪更佳。

后市观点及投资策略
上周(11.27-12.1)美元企稳的同时,各期限美债收益率继续下探,美债10Y拆开来看实际利率和平准通胀率各贡献约20-30bp,相对均衡,同期美股逼近历史新高,美国股债汇三升,美元资产在上周相对更受青睐;日元同欧元的变化,印证了我们前期月报中,关于欧元底部较日元更加不透明的观点:日元还在反弹趋势中,欧元似乎已经开始触顶回落。我们一直认为,基于以往经验,日央行本轮周期的核心策略是希望拖延并等到欧美降息,当前这一概率正在增加,我们期待日元最终回到2022年5月以来的震荡中枢位置135日元/美元附近,这会帮助日本核心通胀控制在4%以下,以让日央行货币政策有更多的操作空间。观点:美债10Y目前接近震荡区间底部区域,预计或迎来反弹;大宗商品继续看好,尤其目前探底震荡的原油,预计将迎来反转。
权益市场除美国三大股指飘红以外,欧洲德、法、英核心指数表现良好,日股横盘,或因性价比较前期有所下降,目前市盈率接近20倍。国内宽基指数承压,科创50、中证500、中证1000周K勉强收红。观点:整体来说,我们对2024年权益/转债市场维持乐观判断,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正在动能切换,制造业单核驱动将转化为制造业、服务业双核驱动的结构,制造业“走出去”与服务业“引进来”并举,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伴随美国大选前中美关系止跌企稳,2024年将迎来加入CPTPP、DEPA等更高标准自贸协议的历史窗口期,或成为明年重要的市场催化因素之一。我们同时充分意识到,动能切换将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但对恢复资本市场信心、恢复对中国中长期可持续中高速增长的信心至关重要。
转债策略角度,在中长期相对乐观的宏观判断基础上,考虑到转债的特有属性和组合上的角色定位,策略选择上我们仍倾向“反脆弱”的哑铃策略,即配置高价、低价标的,自下而上的择票尤为重要。根据我们统计,相较一个月以前:1)低价(下三等分)同平衡(中三等分)相比较,规模加权均价都出现下行,但低价是由于平价引起的,平衡是由于溢价率引起的;同为探底,结构上低价优于平衡;2)高价(上三等分)同平衡(中三等分)相比较,规模加权平价都出现反弹,溢价率都被动压缩,高价价格是抬升的,平衡价格是下降的;同为反弹,结构上高价优于平衡。
风险提示
(1)正股退市和信用违约风险;(2)流动性环境收紧风险;(3)权益市场超跌风险;(4)地缘政治危机影响;(5)行业政策调控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