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81-2455-7841

为您提供专业、快速、全面的市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资讯期货资讯
A股与证券化率、GDP增速等指标的量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20 21:42:39| 浏览次数:

作为价值投资的代表性人物,世界著名投资大师巴菲特长期以来对于金融市场的量化分析,一向颇为“鄙视”。而“证券化率”(指股票市场总市值与该国GDP总量的比值),则是一个例外,巴菲特曾经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对这个量化指标的关注。从A股市场诞生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实证研究显示,中国的GDP增速、证券化率等指标,同样可以作为研判A股长期大势走向和市场点位、估值高低的一个重要参考。

1、A股市场近20多年来的证券化率走势

所谓“证券化率”的概念,就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境内各类证券总市值与该国或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各类金融证券总市值与GDP总量的比值)。专业实证研究中,一般则实际计算中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值。一般而言,某一国家或地区的证券化率越高,则意味着证券市场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体系中越重要。另一方面,如果进一步横向比较该国家或地区证券化率在历史不同时期的变化,则可以作为大致判定股票市场估值水平和点位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年末,中国GDP总量为74.4127万亿元,同比增长6.7%。而沪深两市2016年年末收盘时的总市值则为51.7248万亿元,与2016年年末GDP的比值即证券化率为68.23%。

进一步对中国的证券化率进行统计(为方便图表显示,按半年度数据计算),可以发现,自1996年开始,中国的证券化率整体呈现出震荡上扬、中枢逐步抬升的特征。(见下图)

图表说明:左轴为沪深总市值占GDP比重的“证券化率”指标数值(%),右轴为沪深总市值的数值(单位:亿元)。

相关历史数据显示,中国的证券化率(上图蓝色曲线)自1996年至今的20多年里整体震荡扬升。历史低位出现在1996年和2005年,大致在15%左右;历史阶段性高位则分别出现在2000年、2007年、2009年和2015年。其中,历史最高值出现在2007年的132.65%。

整体而言,在2005年A股股权分置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之后(即A股市场正式扩大开放之后),证券化率指标在2008年和2014年先后两次,在40%至45%的区间水平探至阶段性低点,并随后与A股市场一起,共同展开一轮长周期上涨。而这一点,显然非常值得专业投资者留意。如果历史规律有效,那么下一次证券化率再次下降至40%至45%一线时,A股则很可能再次迎来新的历史大底。

2、上证综指与中国GDP增速的关联性

正如巴菲特所言,股票市场短期来看是投票器,长期来看是称重机。股市指数的上涨,从长期来看,显然与市场上所有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密切相关。而市场上所有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显然也将大概率直观投射到宏观经济的增长之上。

尽管国内A股市场的高投机性色彩一向被专业投资者所诟病,但从A股市场1990年年底创立开始至2016年年末的20多年间,上证综指的走势依然与中国的GDP增速密切相关。

以1990年年底创立开始至2016年年末的每个季度末中国的GDP增速(%),与同时期沪指每个季度末的同比涨幅(%)进行对比叠加,可以得出如下图表。

图表说明:左轴为GDP增速数值(季度同比%),右轴为沪指涨幅的数值(季度同比%)。

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朱拉格周期”划断,1981年至1990年可以定位为中国经济第一个朱拉格周期,之后的1991年至1999年、2000年至2008年、2009年至2018年左右,则可以分别定位为第二、第三和第四个朱拉格周期。这四个周期中中国GDP整体GDP增速的表现,则与沪指的走势大致趋同。

此外,如果进一步对上图进行进一步精细化对比研究,则可以得出以下对比叠加图形。

图表说明:左轴为GDP增速数值(季度同比%),右轴为沪指涨幅的数值(季度末收盘,单位:指数点)。

该图表显示,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GDP增速(季度数值%)虽然并没有与沪指的走势呈现出精确的“亦步亦趋”同向关联,但却十分鲜明地展现出任意特定时期内,两者要么显著“正相关”,要么则显著“反相关”。考虑到欧美等成熟股市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过“脱实向虚”、实体经济与股票市场反向运行的情况,中国股市的这种特征,也并不十分令人意外。对于专业的投资者而言,真正具有投资实战参考价值的,显然是如何判断当下的时期,两者之间究竟是同向关系,还是反向关系,以及这种高关联性是否有发生转折的风险。

 
 
 上一篇:供给侧改革极大降低了债务通缩风险
 下一篇:两年大逆转 人民币经历了什么?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于我们更好的服务

*

*

咨询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