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临近年尾,投资者已开始展望明年的热门行业。由于今年的市场结构性特征分明,越来越多的A股投资者开始再度关注行业跨年的“动量”与“反转”效应——今年表现极好的行业,明年究竟是实现“强者恒强”还是“极盛而衰”?而今年表现极差的行业,明年究竟是能够“咸鱼翻身”还是“弱者恒弱”?行业的“动量”与“反转”规律,对今年的龙头股行情有何启示?
针对近期投资者热议的这一话题,我们的观点如下:
1. 从历史数据统计来看,跨年行情的“反转效应”强于“动量效应”——当年领涨的行业次年变差的概率较高,而当年垫底的行业次年变好的概率较高。
我们根据00-17年申万一级28个行业的涨幅排名,梳理了每年涨幅前5和后5的行业在次年的排名概率分布,可以观察到第一年涨幅前5的行业在次年大概率会落入到涨幅排名的最末四分位(基准概率是25%,而次年落入最后四分位的概率是34.5%相对最高);而第一年涨幅后5的行业次年大概率会落入到涨幅排名第一四分位(概率28.9%)和第二四分位(概率29.2%)的区域内。也就是说领涨行业大概率会在下一年“由盛转衰”,而垫底行业大概率会在下一年“咸鱼翻身”跻身中上游之列,行业跨年的“反转效应”稍强,而“动量效应”并不显著。

2. 如果考虑较为特殊的情形即“动量效应”已经发生,一个强势行业连续两年的涨幅排名前五、或一个弱势行业连续两年排名后五,那么第三年的涨幅表现会如何呢?答案是连续两年好的行业第三年大概率会“垫底”,但连续两年差的行业在第三年表现无明显规律。
经检验,00-17年连续2年涨幅排名前5的强势行业出现过14次,其中第3年仍在前5的只有一次(01-03年的汽车,概率7.1%),而第3年涨幅跌至后5的情形共6次(概率42.9%),即连续2年强势的行业大概率第3年反转为垫底行业;00-17年连续2年涨幅排名后5的弱势行业出现过9次,其中第3年反转涨至前5名的情形出现过2次,第3年延续涨幅垫底的情形出现过1次,但概率上没有显著的胜率。


3. 16-17年的白马龙头呈现出了较强的“动量效应”,这背后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相对收益投资者“顺势而为、自我强化”的操作模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6-17年食品饮料和家用电器行业连续两年涨幅排名前5,而钢铁、有色、建材等周期品行业连续两年涨幅排名前10,均实现了“强者恒强”。这背后固然有利率与监管环境、估值与盈利匹配、经济转型与供给侧改革带来的行业集中度提升等多重逻辑的影响,但资金的边际力量强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观察到17年是机构胜出的一年——06年以来,除了07-08年,仅有今年主动偏股型基金的收益率均值战胜了市场基准指数,且今年有接近7成的主动偏股型基金跑赢市场,这使得机构产品在居民资产配置中的吸引力显著提升。
从配置风格看,基金风格高度趋同,持股前十大权重的公司均为强势板块龙头,且持股集中度持续抬升;从增量资金看,今年以来业绩好的机构产品发行异常火爆,募集的资金再次投入强势板块,实现了“自我强化”的正反馈,这也是今年以来结构性行情延续强势的动能之一。


4. 短期来看,年末随着公募基金临近考核期开始“落袋为安”、以及北上资金开始“调仓换股”,需要警惕龙头股日益增强的“反转效应”。
四季度以来,北上资金在流入额减少的同时,开始减仓消费龙头的明星板块白酒,这种持仓调整的原因可能与绝对收益资金的“收益兑现”与“调仓换股”有关,体现出反向操作的特点;而出于考核机制的原因,临近年末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希望保住一年的胜利果实,会对任何行情的风吹草动变得更加敏感,“收益兑现”的冲动也会增强。由于这两类风格的机构投资者对今年A股强势的白马龙头具有较高的话语权(公募基金17年Q3前十大白马龙头的持股市值占比接近基金仓位的20%,而北上资金17年Q3对多个行业的龙头股持仓占比均超过70%),应警惕短期内“落袋为安”对白马龙头行情造成的“反转”冲击。

5. 中期来看,按照前文的历史统计规律,家电、食品饮料两个行业的“强势动量”已延续2年,18年落入涨幅榜后列的概率高于继续走强的概率。但历史的数据统计仅是市场参考,从龙头板块的核心受益逻辑与业绩估值匹配程度来看,中期龙头风格仍未破坏,只是18年行业优选将更为重要。
从我们编制的申万二级行业龙头股指数来看,17年龙头股ROE上行斜率快于A股整体,经济转型与供给侧改革带动的行业集中度提升,使龙头公司的业绩优势更加突出,而龙头股PEPB从历史均值-1倍标准差逐步修复、但目前仍在历史均值附近的合理水平,整体盈利与估值的匹配度尚未失衡。因此18年龙头效应有望延续“动量”,而行业分化或呈现“反转”,建议将目光逐渐转移至制造、科技等板块,中长期将受益于十九大报告中重点强调的美好生活、制造强国、科技创新等转型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