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么看研报?
长期浸淫于多空交织、针锋相对的期货市场,本人对如何读研究报告有了以下三点感触:
(1)数据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数据的解读、推断及预期。
在上述研报中可见,面对基本相同的数据或事件,多空双方经常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1-4月电网投资的大幅下滑,空方认为是消费不足的证据,而多方却认为因电网年度投资计划必须完成,后续时间会追赶进度,从而会支撑下半年消费;
6月份空调数据的超预期增长,多方认为显示出消费的强劲,而空方认为不过是个别现象,难以持续;
印尼5月份锡锭出口大增,空方认为对价格有打压作用,而多方则认为个别月份数据无碍大势,产量下降、成本上升不可避免
……
总之,一方研报中的“因为XXX数据如此,所以……”
到了另一方的研报里,就变成了“虽然XXX数据如此,但是……”
瞬间多空逆转,让人目瞪口呆。
由此可见,数据本身往往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数据如何解读,并基于此推断和预期未来的数据。
(2)研报的核心价值在于挖据“市场的预期差”,这也反映了研究者的水平高低。
数据是过时和滞后的,是对过去经济运行、产业供需的验证及确认,而市场是反映未来价格的,带有前瞻性和预期性。
因此,研报的另一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其核心价值所在,乃是挖掘“市场的预期差”,即对哪些数据已被市场反映、哪些数据未被市场预期、哪些数据与市场预期有较大偏差等做出解读或挖掘。
索罗斯有一句名言:“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翻译成投资市场的大白话,就是:
股票和期货市场的行情,大多数是靠讲故事、炒题材所推动的,故事和题材真真假假,但不重要;
重要的是市场上有足够的资金力量发动行情,并形成一套逻辑去忽悠、引导市场大众相信,源源不断地吸引后续跟随者;
直至这一故事或题材难以为继,然后再换一个新剧本,讲一套新逻辑,走出一段新行情;
而投资盈利的关键,就是在讲故事之初投入其中、拥抱行情,并在故事难以为继时及时退出。
回顾市场历年行情走势,此类现象在各品种市场不断上演:
2016年底,在特朗普推出基建计划、全球即将发生通胀的预期下,沪铜半个多月涨10000多元,伦铜上涨1000多美金,而供需平衡、订单情况等产业数据毫无变化;
2017年底,市场对未来矿山罢工、废铜进口短缺、美国基建投资等抱有过高预期,铜价由50000附近拉升到56000新高;很快又在一季度的淡季累库存、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矿山罢工不及预期等现实拖累下,一路跌到49000一线;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仅仅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带来的市场恐慌,就使伦铜暴跌1300多美金,产业层面的利好数据、Escondida的罢工风险、废铜有效供应不足、国内宏观对冲政策等等,均成了无足轻重的次要因素;
今年上半年的棉花和锡市场,都讲述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并很快破灭,在图形上留下一轮急速的过山车行情,多少财富多空易手
……
从这一角度来说,单纯地就数据解读数据,无论数据多么全面,逻辑多么清晰,预测多么准确,都算不得一篇好研报;
一篇高质量的研报,应能清清楚楚地告诉读者:
当前市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或者说市场当前在演绎什么逻辑或故事?
当前发生的数据或事件会对这一逻辑、故事产生什么影响?
市场会怎么看待这一数据或事件?
在这些数据和事件的推动下,市场何时会结束当前的逻辑或故事,从而开始一轮新的行情?
……
如此,才是一篇上乘的研报,也是对投资者最有价值的研报!
(3)对研报没有辨别能力的人,不宜以基本面分析来投资该品种。
面对市场上的各色研报,如果投资者读完后没有自己的观点,对研报分析的逻辑、角度没有自己的评判,甚至面对多空对立的两份研报莫衷一是,那基本上可以断定:
该投资者不具备这一品种的基本面研究优势。
此时,投资者最好的选择,要么是放弃该品种,回到自己有基本面研究优势的领域;要么放弃基本面研究,改用技术分析、程序化交易、短线高频等方式交易该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