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755-23481251

为您提供专业、快速、全面的市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资讯期货人物
荣敬宗:中国期货行业祖师爷级的传奇人物
发布时间:2022-02-21 15:42:31| 浏览次数:

说到中国期货的发展史,源头还要追溯到1920年,中国机制面粉上海交易所在上海正式挂牌,经办面粉、麸皮期货交易。而机制面粉上海交易所的主要创办者正是百年来被称为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的中国版洛克菲勒的荣氏家族。毛主席曾评价荣氏家族,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荣氏兄弟出身贫寒,十几岁便开始做学徒,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无锡遭遇战乱,其父荣熙泰的三个兄弟、二位伯父家的4个堂兄弟,都不幸被抓或被杀。荣氏一门几乎灭绝,荣熙泰因为在上海铁铺当学徒才幸免于难,后安定下来相继生下荣宗敬、荣德生等兄妹四人。但苦于家境贫寒,在兄弟俩十多岁时,父亲就让他们去广州、上海等地做学徒谋生。


image.png

1、创办广生钱庄

后来,荣熙泰投到广东厘金局总办朱仲甫手下帮忙理账。1895年荣熙泰因病离职回乡时,已有几千块银洋的积蓄

1896年,他与人合资在上海开设广生钱庄,宗敬、德生兄弟分任经理与会计。荣熙泰一生勤恳踏实,他临终时嘱咐两个儿子,做生意切忌投机,要坚守踏实、稳健的行事作风。两兄弟一直遵守父亲遗训,稳妥经营钱庄,从不投机倒把,几年后便掘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桶金,这也成为后来两兄弟创业的基础。

 

2、进军面粉行业

 

1901年,荣德生南下广州时,看出了面粉行业的商机,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荣宗敬,兄弟俩一拍即合。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迈出了其决定性的一步,在无锡西门外的太保墩创办了保兴面粉厂,保兴意为保证兴旺,这是无锡历史上第二家近代企业。17亩地皮,四部法国石磨,三道麦筛,两道粉筛,就已经是面粉厂的全部家当。

1904年,东北爆发了日俄战争,面粉需求陡然增加,生意一下子就好了起来。两兄弟还十分重视对新技术的投入。

1905年,他们得知英国的制面设备比法国的要好,马上决定购进六部英制钢磨机器,生产能力顿时翻了一番。不久后,他们得悉美国研制出了新的面粉机,性能更加优良,于是又下决心举债采购。

到1910年,工厂产量比初建时大了十倍,已经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厂。

 

3、建立棉纱帝国


1915年,荣宗敬在上海郊外的周家桥开建申新纱厂,购英制纺机36台,第二年投产开工,正赶上欧战期间的需求饥渴。而上海的棉纱价格亦大幅大涨,从每件90余两狂涨到200两,出现了“一件棉纱赚一个元宝”的暴利景象。申新纱厂在开工后的三年里,棉纱产量从3584件增加到9 811件,棉布产量从2.9万匹增加到12.8万匹,赢利更是惊人,从开办当年的2.06万元增加到22.2万元,3年增长10余倍。从1901年到1916年荣氏兄弟供创办9家面粉厂、3家纱厂。自此,无锡荣氏兄弟的名声轰响于中国商界。

  

4、中国期货“祖师爷”

 

1919年,日商已经在上海开设了一家取引所,即期货交易所,经营面粉、麦麸期货交易。取引所主要是日本人用来控制原料与成品价格的工具,同时又可以兼做棉花贸易。日本人借经营面粉、麦麸、棉花的期货交易等,控制原料与成品价格,最终辖制中国商人。

 

而中国却一直是现货交易,已经落后很大一步了。对此,荣宗敬萌发了自行成立期货交易所的念头。五四运动爆发后,国内掀起抵制日货的风潮,荣宗敬借机联合其他实业家和商人,于1920年3月1日,同阜丰厂宁钰亭、申大厂顾罄一等18人把上海机制面粉公会贸易所改组为中国机制面粉上海交易所,并于8月14日正式对外营业。

 

这是中国人在上海建立的首家期货交易所,经办面粉、麸皮期货交易。不久,荣宗敬又趁热打铁,在华商纱厂联合会上提出了筹建纱布交易所的设想。1921年,纱布交易所在上海正式挂牌,经办棉纱期货交易。从此,夺回了面粉和纱布期货价格主导权。

  

5、收购日本人的纱厂


荣宗敬还干了一件让中国商界很长脸的事情。1917年,他出40万元买下上海一家原本由日本商人经营的纱厂,改名为申新二厂。自1884年“红顶商人”胡雪岩斗丝惨败后,上海棉纱业先为英美商人控制,后成日本公司天下。如今,中国企业竟有气魄和能力收购日本企业,一时成了埠上让人津津乐道的新闻。

 

6、金融“抗日”

1925年5月30日,“五卅”运动爆发,又一轮抵制日货风潮爆发,荣宗敬看准机会,上演了一场做空日元的好戏。荣宗敬先是一连几天大量抛售日元,逼迫日元汇价狂跌不止。当收到日本几家大银行组成银行团来出面维持日元后,指示下属立即“空翻多”,不露痕迹地吃进200万日元。

 

当在日本银行团出面维持下日元出现回升时,荣宗敬又让下属继续公开地抛售大量日元,同时派人制造各种日元将下跌的舆论。一时间连上海各银行、钱庄、欧美商人及银行也开始大量抛出日元,外汇市场上日元一日不如一日,汇价再次急剧下跌。此时荣宗敬杀了个回马枪,动用全部资本购进远期日汇(期限为6个月),为了筹得资金进行这次规模空前的日汇投机,大量售出积压的粉、纱存货,并不惜以低价抛出远期栈单。半年后,日元汇价逐步上扬,荣宗敬按照新的比价兑回到期的日汇,几乎净赚400万日元,几大日本银团却损失惨重。

 

7、衣食上坐拥半个中国


二十世纪30年代初期,荣氏家族的事业达到巅峰。当时申新纱厂约占全国民族资本棉纱厂纱锭数的20%,布机数占28%,茂新和福新的面粉厂规模占全国同行业的1/3左右,占上海市的1/2,其旗下企业总数达21家,赫然是当时国内规模第一的民营实业集团。

 

荣宗敬曾很得意地对友人说:“当今中国人,有一半是穿我的、吃我的。”

 

8、遭遇危机


1934年,荣氏家族迎来了最暗淡的一段时期:家族头牌企业申新纺织搁浅了。当时,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日益笼罩到中国,国内通货紧缩,人心浮动,而日渐增多的民国政府赋税也大大加重了民营企业的负担。仅申新纺织一家,就被抽去特税达1500多万元。紧接着,国际倾销潮一波波来袭,日本纱厂所产棉纱在中国的倾销,致使民族纺织工业一直在不景气的环境中挣扎。1934年,纺织、面粉又同时受到世界性倾销的影响,申新的几个纱厂存货堆积如山,荣氏家族的各面粉厂也全部停工。

 

9、疯狂的举债扩张和巨额投机


荣氏的危机,除了客观原因,和其长期执行的经营战略也有很大关系。荣宗敬大胆扩张,见到机会咬住就上,他的经营哲学是“只要有人肯借钱,我就敢要,只要有人肯卖厂,我就敢买”,是一个典型的激进战略痴迷者。“多买一只锭子,就像多得一支枪。”早就成了荣宗敬的一句名言。另外,从1926年开始,荣宗敬和他的两个儿子荣辅仁和荣溥仁开始投机“洋麦”和“洋棉”。由于频频在交易所买空卖空,在遭遇世界性倾销潮后,荣氏企业巨亏1000多万。当1934年陷入危机的时候,申新资产共值6898万银元,而负债达6375万银元,处在一个十分紧绷的状态中。到1934年3月,上海所有银行已无一家肯对荣家放款,连荣氏参股的16家钱庄也关上了大门。

 

10、兄弟分歧


荣德生节俭自奉,生活简朴,平日一袭长衫,布衣布鞋,一顶普通的瓜皮帽,饭食简单,不吸烟,不喝酒,不喜欢宴会,晚年完全素食,至用香烟壳写便笺。荣宗敬则认为“排场是公司经济实力的外场表现”,他的座车是1918式林肯牌黑色轿车,1921年他在江西路建造气派的办公大楼,他弟弟心里就有不满,觉得用人既多,耗费日增,而且从此多事。

 

荣宗敬买下英国人的一幢三层花园大洋房,门楣、窗沿都有美轮美奂的雕花,窗户全是当年进口的彩色拼花玻璃,装饰极其奢华。兄弟俩性格不同,经营作风上也有许多不同。荣宗敬重业务,主张做交易所;荣德生反对交易所,重视生产成本。荣宗敬重洋,喜欢请外国人,重视科学知识;荣德生重土,比较保守些。荣宗敬着重上海,开工厂集中于上海,认为上海是交通、金融中心,经济调度便利,电力没有问题;荣德生着重内地,他计划向南京、徐州、连云港、郑州发展,买了一批地皮,认为内地这一带出产原料,工人工钱便宜。

 

11、为抗日做出重大贡献

1937年“七七事变”后,荣家兄弟把茂新四厂库存的几万包面粉和数千担小麦,以记账方式给第三集团军做军粮。“八一三”事件后,他们第一批捐出5万袋面粉及大量慰劳品。无锡各界组织抗敌后援会,荣德生以“乐农氏”之名首先捐助面粉一万包,后来又捐出两万包,其中一万包用来救济难民。

 

12、“孤岛”再现辉煌


1939年到1941年这段时间里,上海租界成为“孤岛”,由于战时环境特殊而人口激增,外来人潮携来的大量资金,使得租界内物价大幅上涨。那段时期,上海租界以外沦陷区纱厂不是被敌人炮火所毁,就是被日军强占;而内地对纱布的需求极大,在租界内继续开工的纱厂,“无不市利百倍”。在这段时间,荣家不仅还清了战前相当于17万两黄金的全部银行贷款,还开办了银行与一些贸易公司。


在战争中,仅有商人的精明显然不够。在租界内,荣氏企业借用的是美商和英商的名义。19417月,日本人曾指使汪伪政府接收申新的两个厂子“归为国营”,但因为两厂所依靠的美商和英商的抗议与交涉,荣家才得以继续保有两厂的所有权。


13、荣德生遭绑架


1946年4月25日,“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德生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绑架,轰动一时。绑匪们向荣家勒索50万美元。当时荣家的资金大都用在恢复企业和扩建新厂上,要拿出50万美金绝非易事,但又怕延误了绑匪会撕票,所以也不敢报告警方,一切都在暗中进行。33天之后,终于筹齐50万美金,荣德生才被放回家。但此案传到了蒋介石耳朵里,下令查办。案件最终侦破,追回了赎金,但负责查案的人却向荣家索要破案费,荣德生为了酬谢军警当局和有关方面,先后付出60万美元,仅军统的二老板王新衡拿去的,就有15万美金,外加一栋小洋楼。

 

14、荣德生选择了留在大陆


新中国成立前,位于上海及江浙一带的民族工商业的商人,又开始了大规模的对于出路的抉择。当时的“十大资本家”,有9家举家迁徙,有的出国赴美或者赴欧,有的则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荣氏家族的大部分人也选择了离开,唯独荣德生何荣毅仁执意留下来。

 

15、荣毅仁率先支持公私合营


1954年,荣毅仁带头拉开申新纺织与政府公私合营的大幕。许多股东都不能理解,担心财产全部被充公。荣毅仁却说,“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不走也得走。只要接受改造,大家都会有饭吃有工作,而且可以保留消费财产。”由此,荣家发展了半个世纪的产业,变为国家所有。当年,申新集团成立,荣毅仁成为总经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称荣毅仁为“红色资本家”,并以上海市前市长身份,为他助选上海副市长。荣毅仁在最辉煌时,成为中国国家副主席。


领航者期货网文章尾部.jpg

 
 
 上一篇:叶庆均:中国期货界索罗斯
 下一篇:从4万到2000万美元:短线交易冠军马丁·舒华兹的暴利之路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于我们更好的服务

*

*

咨询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