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沙特阿美遭袭,周一开盘以后油价也毫无悬念的大涨10%以上。从该事件的后续影响看,主要应该还是取决于两点:1. 受损产能的恢复速度和备用产能的投放力度;2. 沙特甚至是美国未来如何应对本次恐怖袭击。交易貌似前者更为重要,毕竟直接影响了供需平衡表。但一则我们没法办法掌握第一手的信息,二则复产本质上只是时间问题,长期影响有限。因此我认为后者才是影响未来油价走势最为关键的变量。而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影响就是付鹏总最新公众号提到的——原油市场对于中东不稳定的风险溢价要大幅提升,对于这点我深表认同。
本次恐怖袭击的Abqaiq是沙特最为核心的资产,安全防御等级也是最高的,可以说是整个沙特重兵防御的心脏地区。这次竟然能被几架无人机就突破了防御,并造成全国50%以上的产能被动减产,这背后隐含着的整个中东地区石油的供给风险可想而知。众所周知,中东一直都是全球地缘最不稳定的区域,以前主要还是靠美国的深度介入维持着脆弱的平衡。而这次恐袭对于全球石油市场秩序的破坏恐怕不亚于10年前的911,甚至可以说中东各种混乱的大幕才刚刚拉开。
沙特作为全球最大也是OPEC中最具话语权的产油国,在14年油价暴跌后就一直在尽力维持着OPEC产油国间的秩序。不但力促冻产协议,且带头减产,这也曾一度带来油价的大幅反弹。但回看这几年,沙特还是有几个较为明显的败笔,对整个OPEC的影响力也在显著下降。首先,沙特牵头达成的冻产最终并没有挽救油价,只是将份额让渡给了美国页岩油,本次事件前油价其实也又回到了前期低点;其次,沙特与主要竞争对手伊朗在也门的争夺中也落于下风,本次恐袭纸面上的施害者就是也门伊朗支持的胡赛武装。最后,沙特本身经济状况不佳,在目前油价下外汇储备只能支撑5年左右。阿美又没能在17年油价高位时成功上市,拖延至今又遭遇恐袭,即使未来还能上市估值和潜在融资规模上也会大受影响。因此如果没有美国的强力介入,仅靠沙特自身的实力来实现中东地区稳定已经越来越困难。
但过去几年,美国的中东策略其实是通过退出伊核协议,加大中东地缘压力,销售更多武器给中东盟友来维护地缘秩序,并减少自身的军事介入。而且还在OPEC盟友承担了大量减产责任的情况下,放任本国页岩油去抢夺其份额。这种完全自利的政策导向,虽然短期内有利于减轻其财政压力,但长期看却非常危险。中东历来就是火药桶,以前高油价时代还可以凭借着资源暴利起到某种润滑作用,维持住国家内部和国与国之间的相对稳定。那么在低油价时代,该地区各方面的矛盾本来就是在一个激化的过程。如果主导国此时再放松干预力度,相当于是在诱使其他区域强国挑战现有秩序,未来不稳定性无疑会大幅提升。前期伊朗公然击落美国无人机就已经是在试探美国的政策底线,结果居然是后续没有遭到任何报复。虽然从财政角度看,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但美国作为主导国的无力感还是体现的很明显。所以本次恐袭即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再没有任何反制手段,后续类似事件恐怕还会层出不穷。可以说美国正在面临一个历史性选择,是继续韬光养晦,埋头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全放弃此前世界警察的地位;还是暂缓贸易战,与世界主要大国求同存异,结成统一战线合作维稳中东,避免未来再出现极端事件,以至于引发重大石油危机,并将全球经济拖入滞涨的风险,就成为一个两难的选择。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总而言之,未来恐怕就如付鹏总所言,我们要不得不大幅调升中东地区的风险溢价了。对我国来说,虽然来自沙特的进口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面临更大的潜在通胀压力。但就全球地缘政治而言,通胀的起点很可能就是贸易战的终点,大家都到了该坐下来想想未来到底怎么办的时候了。

总而言之,未来恐怕就如付鹏总所言,我们要不得不大幅调升中东地区的风险溢价了。对我国来说,虽然来自沙特的进口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面临更大的潜在通胀压力。但就全球地缘政治而言,通胀的起点很可能就是贸易战的终点,大家都到了该坐下来想想未来到底怎么办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