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755-23481251

为您提供专业、快速、全面的市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期货问答期货品种
粮食的战争,今年又开始了吗?
发布时间:2023-06-08 17:31:56| 浏览次数:

在研究农产品期货以来,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供不应求,究竟是一个事实,还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在我国,玉米,大豆,油脂等农产品高度依赖进口。

而今年,恰恰是这些农产品价格暴涨的一年。

表面上,今年是灾年,拉尼娜现象、冷冬、干旱、飓风等各种极端天气,以及新冠疫情、地区冲突等人祸不停地制造着减产的信号。

但从各国的产量和消费数据,又在不停的揭露着真相。醒醒吧,农产品产能整体并没有下降。

事实上,由于疫情造成的消费下滑,很多粮食进口国的产销缺口甚至出现了缩小。

那为什么价格升高,供不应求了呢?

因为人们相信。

在农产品领域,生产消费和供给需求是两码事。

对于“供不应求”的预期,造成了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始加大农产品收储力度,进而形成了超卖的局面。

而超卖形成的“供不应求”的局面,验证了人们的假设,进一步推高了市场的收购,囤货热情。

价格也在这样的储备堆积中水涨船高。

我们究竟缺什么?

今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让我想起了2007年的粮食大战。

2007年8月到2008年7月,恰好也是强拉尼娜天气。

那一年,外国资本炒作粮食短缺,哄抬粮价。中国市场的玉米价格在半年内上涨了40%,小麦等其他粮食作物也同步上涨。

2007年12月,国家储备粮开始入市抛储。

2008年7月,国际资本被打爆,全球粮价开始全面跳水。到了年底,玉米价格已经重回到这波炒作之前的位置。

刚研究期货基本面的时候多少有点天真,认为是生产决定供给,消费决定需求。

但看过了众多案例后,至少在农产品方面,由于大部分农产品的易储性和巨头的高度参与,资本直接决定市场价格,资本直接决定市场供给。

一方资本将另一方屠戮殆尽,获得战役的胜利,供需才会回归生产和消费的根本。

我们中国究竟缺少什么农产品?

在国家对于粮食的强势保障下,我们的口粮是不缺的。

中国的小麦和稻米的产量和消费量都是世界第一,从产量和消费量说能够做到完全自给,甚至稻米还有百万吨级别的出口顺差。

我们缺少的,是油料,饲料,肉食和经济作物。

大豆,这种与油料、饲料和肉食价格都密切相关的农产品,我国的产业链就因为外国资本的屠戮而受制于人。

2003年,USDA炒作美豆减产,大豆价格狂涨一番,经验不足的中国榨油企业用高价签署了订单。

随后,USDA又宣布大豆增产,豆价暴跌。面临高昂的成本,中国的榨油企业近乎全军覆没,外资进入大举收购。

从原料采购定价,到下游的产品定价,我国的大豆产业都被外资所掌控。

按照商务部网站2016年数据,1995年,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只有7%,2005年上升至60%-70%。2014-2015年达到了86%。

2016年,我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64家被跨国粮商参股或控股,占总股本的66%,油脂市场75%的市场份额为外资掌控。

这就是战败的下场。

近些年,通过付出巨大的代价,内资油脂企业的份额占比逐渐扩大,压榨产能的首位也被中粮收复。

但是,我们的大豆进口依存度仍然维持在85%上下,整体的产业链仍然在外资的巨大影响下。

前两天曝光了四川长宁县的一起案件,一个火锅店老板用老油勾兑,20天29万营业额,光靠老油就节约了10万元的成本。

油脂价格的暴涨,已经在威胁着你的餐饮安全。

今年油脂价格暴涨的逻辑真的扎实吗?核算一下,原料的产能和需求真的紧张吗?

数据上,根本不通。

但价格涨到头了吗?还是得看这些巨头资本的心情了。

与油脂相似的还有饲料,当你实际走访一些养殖场,你会产生疑问,现在的生猪复养率真的能够支持那么多的玉米和豆粕消费吗?

涨到现在的地步,饲料价格都比蛋贵了,逼着养殖户大规模淘鸡吗?屯那么多饲料留着自己吃吗?

看一看产能和进口数据,消失玉米都去哪了呢?

眼见玉米价格和其他粮食价格逐渐倒挂,那些高价收购玉米的企业,他们在想什么呢?

毕竟现在的价格已经高到,即使超过720万吨进口配额,缴纳65%的关税,来自美国的进口玉米仍然要比国产玉米便宜了。

未来一年,中国要从一个每年卡在720万吨玉米进口量的世界第八大玉米进口国,向世界第一进口国飞速迈进了。

嗯,一股熟悉的味道。

制度之恶,美国的农业

基辛格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人类。”

美国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粮食霸权的追逐。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么?”

“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

“哪里有跌得这样利害的!”

“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

洋米、洋面。来自于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农产品疯狂的倾销,自耕农的生活被完全毁灭。

很多人对于这种现象是缺乏悲悯之心的,认为这是先进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案例,落后的生产力就应该被淘汰。

可是,这真的是生产力更迭那么简单吗?

举一个我们生活中更加熟悉的例子。

某些我们熟悉的互联网平台通过烧补贴来进行市场竞争,最终摧毁了所有的对手,垄断了市场。

当年他们发红包、送补贴的时候,我们觉得很开心,认为是消费者得到了福利。

可是当他们形成垄断后,平台开始吸血,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开始同时承受着垄断性平台的压迫和掌控。

美国在农业上一直在干同样的事情。

针对美国农业的倾销指责从来没有停止过。21世纪初,中国大豆产业被击垮,对外依存度暴涨的时期,美国大豆的倾销率一度超过了60%。

直到2017年,美国的小麦的倾销率为38%,玉米为9%,大豆为4%,大米为3%,棉为12%。

也就是说,美国在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在向全世界销售农产品,构成了我们常说的“粮贱伤农”,摧毁着世界上其他地区农民赖以生存的产业基础。

这种恶性竞争的基础,是美国高额的农业补贴。

美国大概有340万农业劳动人口。以2020年为例,特朗普为了向农业选民买选票,向南部和中西部的农村基地支付了46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

平均每人1.35万美元,相当于农业总收入的40%都是由美国政府在支付。

如果没有补贴,按照现在的农产品价格,美国农民根本赚不到钱。

根据USDA的9月份的统计数据,在计算过肥料、种子、化学药品、劳动力、折旧、土地成本、经济成本等因素之后,美国的大豆、小麦、玉米全部都是亏钱的。每英亩净亏损20-70美元不等。

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政府在用美国纳税人的钱,发红包,请我们吃饭。

这是好心吗?

我们国家2020年农业扶持资金是2.6万亿,总规模远高于美国,但我们的农村人口有5.76亿,均摊到每个农民身上就无法抗衡美国。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可以像那样的进行人均补贴。

人均补贴少,就没有办法进行低价竞争。

美国在使用它的美元霸权,金融霸权作为后盾,烧补贴。等你本国的农业产业被烧垮,它进入市场,掌控了你们的上下游产业链,再通过粮食霸权进一步巩固自己的金融霸权。

这就是制度性的恶。

价格,时机

除中国外,全世界第二波疫情高峰已经到来。

欧洲再次掀起大规模的封城。

结合已经被过度炒作的减产和市场需求,三者的合力下,农产品市场是否即将进入空头行情呢?

今天的文章试着为大家提供了另一个思维框架。

农产品价格,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产量、消费、成本,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定价要素。

资本、国家间的博弈或许才是决定实际供需关系周期的核心因素。

说几个细节。

2019年7月,国家政策性粮油拍卖成交,587万吨。而今年7月,这一数据达到了2245万吨。

2019年8月,国家政策性粮油拍卖成交,642万吨。而今年8月,这一数据达到了1960万吨。

2019年9月,国家政策性粮油拍卖成交,97万吨。而今年9月,这一数据达到了401万吨。

虽然今年10月、11月的统计数据还未公布。

但是看19年数据,10月份政策性粮油拍卖151万吨,11月份政策性粮油拍卖49万吨。

而今年10月26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交易变更公告中,临时在11月6日增加了50万吨的籼稻拍卖标的。仅11月4日和6日两场拍卖会的拍卖数量就达到了510万吨。

回顾起2007年粮食大战时期,从年初到6月12日,就举行了66场小麦拍卖会和78场稻谷拍卖会。

这一幕陌生又熟悉。

2007年的那场战争,从国家抛储迎战,到粮价冲上顶点用了3个月的时间。从粮价顶点到断崖式下跌用了4个月的时间震荡。

这一次,开枪的信号将在何时出现呢?

我们持续关注。

 
 
 上一篇:下跌空间有限 胶价或维持震荡反弹格局
 下一篇:极端天气不断,黑色群体暴动为哪般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于我们更好的服务

*

*

咨询在线客服